工藝流程
有機肥制肥工藝主要包括粉碎、配料、混合、制粒、烘干、冷卻、篩分和打包等環(huán)節(jié)。單條生產線設備生產能力以1~10t/h為宜,過小則達不到經濟規(guī)模,過大則增加原料和成品運儲難度。
一步:發(fā)酵 把雞糞雞尿收集起來,摻上干草和腐爛的青貯等做成堆肥,讓其發(fā)酵。在發(fā)酵過種用使用翻堆機讓雞糞充分發(fā)酵,只有及時、均勻的翻堆才能做到這一點。不要有些地方非常干,有些地方非常濕,這會影響發(fā)酵質量,建議采用翻堆機。
有機肥發(fā)酵
農業(yè)類有機物料(原料)腐熟的好壞,是鑒別有機肥質量的一個綜合指標。可根據其顏色、氣味、秸稈硬度、堆肥浸出液、堆肥體積、碳氮比及腐質化系數(shù)來判斷。
(1)從顏色氣味看,腐熟堆肥的秸桿變成褐色或黑褐色,有黑色汁夜,具有氨臭味,用銨試劑速測,其銨態(tài)氮含量顯著增加。
(2)秸稈硬度,用手握堆肥,溫時柔軟而有彈性干時很脆,易破碎,有機質失去彈性。
(3)堆肥浸出液,取腐熟堆肥,加清水攪拌后(肥水比例1:5-10),放置3—5分鐘,其浸出液呈淡黃色。
(4)堆肥體積,比剛堆時縮小2/3—1/2。
(5)碳氮化,一般為20—30:1(以25:1 )
(6)腐殖化系數(shù),為30%左右。
達到上述指標的堆肥,是肥效較好的優(yōu)質堆肥,
可施于各種土壤和作物。堅持長期施用,不僅能獲得高產,對改良土壤,提高地力,都有顯著的效果。
有機肥生產的原料多種多樣,前期的時候有機肥原料需要發(fā)酵處理。影響發(fā)酵效果的因素有很多種,其中比較重要的有以下幾點。
1、含水量:好氧堆肥物料的含水量一般保持在45—65% 。含水量過大,物料間隙含氧不能滿足微生物菌對氧的需求;含水量過小,可溶有機質流動性變差,阻止養(yǎng)分對微生物的供應。
2、氧量和溫度:好氧堆肥的實際通風時間根據堆溫測量控制。初期可以減少翻堆次數(shù)有利于堆溫升高,當溫度升高到70攝氏度左右時,要及時翻堆,
使堆溫不至于超過70攝氏度。70攝氏度以上時,微生物呈孢子狀態(tài),微生物的活性幾乎為零。
3、pH值:在堆肥過程中,物料的Ph值會隨著發(fā)酵階段的不同而變化,但其自身有調節(jié)的能力。Ph值在5—8之間對堆肥無影響,偏離此范圍,要對物料進行調節(jié),如摻入成品堆肥。堆肥結束時的Ph值幾乎都在8.5左右。
4、C/N比:一般控制在25左右,不合適要摻入其它他物料調節(jié)。
5、團粒度:控制在15—50毫米為宜。